MBTI的局限性、火爆原因与可靠性问题
一、MBTI概述
MBTI(Myers - Briggs Type Indicator)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职业测评工具,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(Carl Jung)的理论,将人们分为16种人格类型。这16种类型是根据四个字母组合划分的,分别是E(外向)和I(内向)、S(实感)和N(直觉)、T(思考)和F(情感)、J(判断)和P(知觉)。
二、MBTI的局限性
1. 不够准确全面
- 对许多人来说,简单将人们归为16种类型不足够准确或全面描写个性特点。因为每个人的性情复杂,具有多种特质和偏向,且会随情境和时间变化。将一个人的性情简单归为一种类型可能会产生误解和误判。
2. 导致刻板印象和偏见
- 将人们的性情类型贴标签会致使呆板印象和偏见。这种简化主义方法可能忽视个体差异,导致人们对他人理解和接纳不足。例如,一个人可能被错误地归类为“ISTJ”,但实际上有其他类型特点;被错误归类为“ENTP”,实际可能更偏向其他类型特点。
3. 影响自我认知和价值
- 更重要的是,这种贴标签行为可能对个人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产生负面影响。当被错误归类时,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,影响自信心和动力;被错误贬低时,会质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,影响自尊心和归属感。
三、MBTI与巴纳姆效应
1. 巴纳姆效应的影响
- MBTI在某些范围内有用,如人群简单划分和自我认知补充。但像MBTI、九型人格、占星等都存在“巴纳姆效应”的“悖论”。在人格测试中,难以分辨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的自己还是希望的自己。
- 在做测试时,潜意识会产生理想人格,左右选择并完成自我欺骗。很多人格测试难以完全准确客观地反映真实自己。
2. 对热衷测试者的影响
- 现代心理学学者质疑日渐繁多的性格测试是有道理的。很多研究表明,热衷于性格测试的人对自己认知缺乏自信。越是缺乏自信的人越热衷测试,越容易在潜意识形成理想形象,左右测试选择,得出不完整甚至是理想人格而非真实人格的答案。这会使很多人测试后自我认知盲目,在现实中因真实性格缺陷产生落差而进一步丧失自信。
- 人对自我的认知应来自真实世界人际活动的反馈,这才是完善自己的正确途径。

四、MBTI突然火爆的原因
1. 成为交友新方式
- MBTI在某种程度上替代星座成为新一代交友风向标。熟记MBTI类型性格特点后,可在各种场景开启“MBTI雷达”主动避雷。它从心理学范畴变成“万物皆可测”的万能模板。
2. 迎合年轻人需求
- 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“MBTI测试”,其火爆程度赶超星座测试成为新式社交时尚。“我是谁”“我是个怎样的人”“我想要什么”这些终极问题被年轻人关注,在重视心理健康的当下,“MBTI测试”在社交语境中广泛运用。
- 说出“MBTI神秘代码”如同告诉对方星座和血型,相似或互补可成为话题,拉近人际距离。交流测试结果还透露“我对自己心理健康十分关注”的积极态度。
- 但这个过程中要警惕“贴标签”,给自己“下定论”可能限制发展,给他人贴标签虽能节约社交成本但可能失去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契机。每个人都是杂糅性格个体,二分法简单粗暴,硬把自己塞进十六型人格没什么意义,学术上也不太认可MBTI,当个小参考就好。
五、MBTI的可靠性问题
1. 编制者非专业
- 披着心理学外衣的MBTI,是由非心理学专业人士编制的,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“民科”产物。
2. 测试结果不稳定
- MBTI的问卷受当时表现影响。比如测验那天开心选了“积极参与大家谈话”可能结果是外向,情绪低落时测出来可能是内向。研究者发现其重测信度较低,有研究团队邀请人们5周前后分别测试,50%的人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得到不同结果。
3. 结构效度低
- 阿克隆大学的研究对MBTI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,发现其结构效度很低,结构并不稳定。
- “MBTI测试”只是一个颇有道理的职业人格测试,仅仅是个心理测试而已。
我们应当避免过度依赖MBTI贴标签来描写和理解他人,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。
-
人格特质理论:十六型人格简介及各类型特点 04-27
-
INFP 人格类型特点:好奇、慈悲、有创造力 04-27
-
INFJ 职业计划指南:从自我评估到职业发展 04-27
-
MBTI 人格测试全解析:16 种类型及特点 04-27
-
企业家 MBTI 类型及测验在企业中的应用 04-27
-
ENFP:乐观灵活且社交的快乐小狗人格类型 04-27
-
MBTI:了解自身性情的工具及各类型特点 04-27
-
INFJ 人格类型解读:理想主义与同情心等特质 04-27
-
MBTI 人格类型 INTJ:性情特点与职业选择 04-27